西方管理理論的創新是在繼承和借鑒前人管理理論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完成的。六西格瑪管理理論的產生和發展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1.六西格瑪理論產生之前的西方管理理論
六西格瑪在理論產生之前,西方管理理論中就包含了大量來源于實踐并能很好地指導實踐的優秀成果。這些優秀的成果為六西格瑪理論提供了豐富的理論滋養,它是在前人優秀成果的基礎上,根據實踐的需要和可能進行理論創新。迄今為止,西方管理理論的每一次重大創新,都是在結合實踐需要和批判繼承前人理論的基礎上產生的。西方管理創新是一個承前啟后的長期發展過程。西方管理理論的創新與繼承的關系,就像英國大科學家牛頓在給當時另一位著名的荷蘭科學家安東尼·萊文霍克的信中談到光學的進步:“(關于光學)笛卡爾向前邁出了很好的一步,你在很多方面豐富了它,尤其是把片色的思想引入了哲學。如果我能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像你這樣的巨人的肩膀上。”
2.六西格瑪理論的質量定義
六西格瑪質量的理論定義基于著名質量管理專家約瑟夫·莫西·朱蘭對質量的雙重定義。他認為,質量不僅指滿足顧客要求并使其滿意的“產品特性”,還指不引起故障、返工、不滿、投訴等現象的“無缺陷”。由此天行健管理咨詢認為,只有產品適用的“質量特性”和“無缺陷”過程同時存在,才能說產品有質量,二者缺一不可。顯然,擁有不令顧客滿意的“產品特性”不是“質量”,而僅僅是適用的“產品特性”,而形成特性的過程是無效的,缺陷頻發,導致過程的成本損失,也不能稱為“質量”。只有同時關注客戶和流程,實現客戶和企業的共贏,才能談質量。產品質量的雙重定義對六西格瑪理論建立顧客滿意的質量定義標準和注重過程控制有一定的影響。
3.六西格瑪理論追求質量管理的理念
六西格瑪理論追求卓越、完美的質量管理理念。1962年,美國質量管理專家克羅斯比首次提出“零缺陷”管理。他認為“質量是免費的”(Quality is free),但質量不是天賦,需要努力。現實中,質量之所以不能自由,是因為人沒有在第一時間把事情做好,所以生產出不符合質量標準的產品,形成“缺陷”。在質量管理中,既要保證質量,又要降低成本。結合點就是要求每個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第一次就做對,就是人在每一個時刻、每一個環節都要滿足工作流程的所有要求。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在補救措施上浪費的時間、金錢和精力,這就是“質量免費”的含義,即“零缺陷”。
上一篇:六西格瑪管理創新的實踐性
下一篇:產品全壽命周期的六西格瑪解決方案